【原标题】:
北大百年讲堂公开课 「格&调 」品中国文化之美
【标志词语】:
快乐 中国 都是 精神 中国文化 书院 格调 是一种……
【正文开始】:
10月18日,为期两天的[中国生活艺术季|格&调北京公开课]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正式开启。[中国生活艺术季]系列活动由先生范平台承办、中国文化书院提供学术指导。
数位大家济济一堂,亲领生活艺术的格与调。此次格&调公开课邀请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教授,当代知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宋瑾教授,台湾大学邱振训先生等当代具有人文高度的学者和大家作为课程讲师。
而柯卫、陈暄等来自建筑界和设计界的八位菁英设计师也将作为嘉宾,前来现场演讲和交流。
通过探讨哲学与建筑,人文与设计之间的源流和亲密关系,格&调公开课旨在让人文美学走入艺术和设计,让更多具有当代价值的人文美学议题发声。
【网易直播】
18日·格篇——上午
学员入场,在手碟乐队空灵悠长的演奏下,大家陆续进场落座。
接下来是主持人黄静美女士为我们开幕致辞
黄静美——藏珑系掌门人、设计师创意驻栈中心发起人、ADCC生活艺术学院首席运营官、先生范·生活艺术大讲堂首席运营官
黄静美致辞:今天非常感谢也非常荣幸格&调进入北大的讲堂,汇聚很多文化的大咖在此与大家分享设计领域的哲学思想。
为了让设计师变得有价值,多年前我停止了公司的事务,来北京接了一个协会的工作,开始投入去挖掘设计师在作品上的潜能。其实单纯做产品没有辨识度,设计师才是最重要的,设计师个人的能力才最影响设计的最终效果。而在我们努力下也办了一场奖项,让设计师变成空间导演,业主变成伯乐,材料商变成知音,达到一个匠心同行的效果。今天我们做的格&调公开课堂,请来各位先生给中国设计增添文化的力量,我们希望建筑为格、陈设为调,为中国设计师和设计带来一个光明的方向。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助理江力先生介绍本次学术支持机构中国文化书院的历程,阐释中国文化的现状和未来。
而后,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上台,简要讲述了自己与先生范平台之间的缘分,并现场亲笔为先生范题字。
【与物为春:中国智慧与文化精神之美】
时间:09:30-10:30 师者:王守常
王守常——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与宗教教学知名专家,中国新时期“国学”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王守常:中国文化书院发展到今天,仍然秉持着纯学术的目标定位,坚持古代书院的口头传授方式。王守常先生认为课堂不是演唱会,他不愿意拿着话筒对着喧闹的人群,而是希望通过近距离的口头传授,传达真正的国学知识和国学理念。
王守常先生表示到:“今天的话题是围绕着中国的智慧与文化展开的。中国古称为华夏,“有掌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当代的年轻人好好品思。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深长,但其实在每个时代都会创造很多新概念和新词汇,包括在建筑领域我们已经很少能看见传统的元素,我个人来看,很多中国的传统建筑周遭都会穿插着一些格调不相符的新型建筑,当然任何一种建筑都是文化的表达,我觉得这可能需要引起设计界和建筑界的思考。
传统不一定是过去,现代也不一定是当下,仅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传统是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纽带,也是一个积淀。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思想受到马克思理论的影响非常深刻,马克思学说是一个深入到百姓思想的学术理论。”
上午的活动就进行到这里,学员们稍事休息,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下午的北大公开课堂继续进行,在一段古老静谧的瑜伽音乐下,学员们再次落座讲堂期待着格调的美学熏陶。
徐畅老师带来美妙的表演——喜马拉雅诵钵音乐疗愈,为学员调气息宁神
徐畅先生是喜马拉雅诵钵传承人,也是理疗师。诵钵是喜马拉雅当地一种容器也是一种法器,同时它还是一种乐器。诵钵发出声音音响、音波跟人体共鸣,对人体具有调息宁神的效果。
【音乐美学——籍琴求道:自况的行为方式】
时间:14:30-16:00 师者:宋瑾
宋 瑾——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及秘书长,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副秘书长
宋瑾:宋瑾先生:今日所讲的自况的行为方式,里面有很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自况”一词源于徐赢的《溪山琴况》中概况的24况,24况第一次概括了古琴的艺术精神和技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早期的美学精神、哲学精神是把道和器分开,道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器具体的讲器具、乐器的实物。在宋朝以前是重“道”轻“器”,而宋朝以后开始道器并重,甚至有人认为“道”就在“器”中,琴声中就有“道”。
在“雅”况中说到“真雅者是修其清净贞正,而籍琴以明心见性,遇不遇”,没有知音也没关系,我足以自况。很显然这和美学相对,“他遇而自娱”。“他遇”是演奏给别人听,“自娱”是演奏给自己听。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自况的行为方式,既不是他遇也不是自娱,这引起我很大的兴趣。自况是籍琴以明心见性,“籍”即凭借琴,借助琴达到明心见性就是求道。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格&调”主题就是从这里引出,“籍琴求道”的目的是为求道。“自况”可以解释为很多意思:自比、自觉、自律等等,不仅仅是今天概念上的自娱。在格调上,古琴包含的远远比音乐本身更丰富且深邃的精神内涵。所以古琴成为中国首批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三归二,归一返道的方法,籍琴归一。弹琴的人要“精神寂寞,情志专一”,很多内在的道理都是追求由实到虚,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这种状态。
平时我们要提高格调,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希望大家去尝试专注一个“一”,以一念带万念,最后当“一”也消失了,你就成功了。籍琴求道,原理是‘逆生之法,归一返道’,这里当下的意义是重建中华美学,修身养性,超越物欲。
【伦理学——道德人生的格与调】
时间:16:00-17:30 师者:邱振训
邱振训——台湾大学哲学系博士,中国科技大学(台北)讲师,郑福田文教基金会推广人文教育讲师
邱振训:今天谈的几个主题包括道德生活、品格以及情调。首先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孔子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刑法来约束的国家,人民顶多不会做坏事。而“道之以德”,人民不仅能培养出道德感,而且能培养出格调里的‘格’。“格”牵涉到中华传统,关键问题还是探讨出一种合乎道德的生活,培养出一个美好的人生,真正达到追求真、善、美的境度。过去哲学界里,对道德伦理的研究有一种取性是问题导向,要解决的是实际道德困境的问题。所以当一个人想过真善美生活的时候,他会面临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会考虑如何解决眼前的烦恼;另一方面会顾虑能不能得到安身立命的一个慰藉。这两点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人需要弹性地在其中选择一个。
而谈到道德判断时会经历什么样的心理历程时,我们很容易进入的两个缺陷。第一是我们刚刚讲到的大、高、空。我们最讨厌说教和词令,可是每个人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有一定的行为脉络,找到那个脉络后我们才能够掌握到其中的意义。第二是我们经常会怀疑内心与该做的事之间好像有断裂。
在生理基础之外我们做道德判断时,历经的阶段大概有两点。一是心理基础,从达尔文的《演化论》上来看,人跟其他灵长类动物的一个共同基础是利他的天性,我们有同理心的基础,这使得人跟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彼此互助。第二是生理基础,透过现在神经科学比较先进的一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生理基础会使得我们在进行心理判断的过程中,牵涉到多个区域、多个层次,彼此的竞争最后达到统一。
今天的主题是空间为格,陈设为调。我认为每一个人先天大概都有能力做出好坏、对错、善恶的种种判断,而且还可以付诸实践。格一般比较在意的其实并不是先天命格,而是道德生活中一个人的品格如何,这里面既含客观标准也有约束力。最终能做到什么样,完全看个人的造化。调,也意为情调,具有主观性和敏感度。个人的生理基础提供的天生资质在一定的情境下可能培养出特定的倾向。我们回过头来看如何培养人的格调时,大概可以认同每个人都能尽到自己一份力量,不止改变其他人也改变自己。这是我们可以看到人人可以成为尧舜的高远的情志。每一个人并不是违反自己的天性,谈到道德、谈到天性时,那个东西不是虚幻的词语,而是我们自己发乎情,止乎理的一种实际的需求。
18日的格&调北大公开课圆满结束,先生与学员们一起合影
爱美之心,皆为人性;生活伊始,自成艺术。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低级的真理的背面是谬误,高级的真理的背面还是真理?工业文明导致异化,今天我们呼唤回归与传承。
19日·调篇
上午
【灵性生活——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吗?】
时间:10:00-11:45 师者:陈嘉映
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陈嘉映:今天我就是来谈一个哲学问题: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吗?关于苦乐从古到今都有很多一般的说法,这些说法背后都有一些疑问,比如有人去地震灾区救灾,做很辛苦的事情并称感到欣慰满足。快乐是一种感觉,遇到困难时我们很难说出“快乐就好了”。所以有很多理论都会支持将快乐区分为长远和短暂的学说,以功效主义‘人人都追求快乐’的原则为例,以弗洛伊德快乐原则为例,这些理论家都喜欢找到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人各种各样的趋向和兴趣,并且提倡我们为了长远的快乐做一些艰苦的事情。
快乐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吗?在一些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出现这种主观快乐而非有客观基础的支持,苏格拉底称其为虚假的快乐,也就是个体与现实脱节并错觉自己得到了快乐。简而言之,从传统来讲我们会区分肉体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并且大家认为精神快乐很纯粹,是一种长久的快乐;而肉体的快乐是短暂的,并且它跟随快乐会带来很多痛苦。可好像并不是这样,比如托尔斯泰的《复活》里的男主人公列克洛道夫和特蕾莎修女,就我们所能见到追求精神的快乐和幸福在每种情况下几乎都是夹杂着艰难与痛苦。
有一些哲人提出,快乐和痛苦都只是一些浮面的现象,比如古代的斯多格说人生活在高尚和德信,从快乐和痛苦谈人生天生就是肤浅的决度,包括还有许多宗教流派与生活理想,最后达到的都是大乐而不是大苦。某种意义上我们要澄清的,苦乐仍然不只是一个肤浅的角度,而是的确跟我们的求道和各种各样的哲学、宗教、人生理想是紧密相连的一种境地。
我的核心论点是:快乐不是行为的目的。我们并不追求快乐,快乐是内嵌在我们的活动之中,引用尼采的话说是‘快乐并不发动我们的行为’。的确在生活中我们有乐于去做和不乐于做的事情,但这个乐并不是指我们在追求快乐,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做这些事情会感到快乐,而真正发动我们行为的根本原因会有各式各样别的目的。并且想要活得快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现实的基础,所以就是人能够找到乐于去做的事,并且还有相当的能力去从事这种活动。
乐和苦的另外一层关系,如果我们说真正的乐其实是镶嵌在活动中的一种乐,我们可能发现基本上没有一件事情是能够乐着从头做到尾的,甚至说值得做的事情都挺苦的。我今天举例提到的乐于做的事情,无论是盖一座楼还是养一个孩子,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能够承受下来苦。但是苦行主义者的特点是为了吃苦而吃苦。
苦行主义一直是我们思考快乐和痛苦中的一个困难的问题,可能经历了苦难的人有一种高人一头的资本,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苦难本身就值得让人尊崇。其实不是,经历苦难的人可能没做出什么伟大的事业,但他的确是经受住了这些苦难,如果他被苦难吞没了我们可能会产生怜悯的情感。
人世间的一切目标都无足轻重,唯一要表明的是,当人有一种信仰时就能够忍受任何苦难。苦行主义总是跟某种或明或暗的超越信仰相联系,他不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标,他只是追求一个人能够挺住多少苦难。在这样的一个大框架之下,快乐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它的意义变为乐于做最高难的事情的愿望、冲动和理想。
预告:
下午
格调&建筑&生活主题演讲
14:30-17:00 演讲嘉宾:柯卫 吴滨 金雷 陈暄 魏娜 武巍Christian Melz(德国)崔树
【阅读延伸】:
装修公司排名、装修公司前十强、十大家装公司、以及装修流程,想了解以上相关知识,请持续关注房先森家装装修:www.sirfang.com 也可关注房先森官方微信公众号sirfang_com,或者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
2016-10-27 232428人浏览
2016-10-28 10042人浏览
2016-10-14 5076人浏览
2016-09-13 4734人浏览
2016-12-08 4668人浏览
家装设计市场不成熟 部分设计师更像接单员 2017-02-24
2017的软装五大软装趋势! 2017-01-11
2017垃圾桶十大品牌排行榜 哪个牌子垃圾桶好 2017-01-07
房子越大越好?美国教授住垃圾桶比住豪宅更幸福 2016-11-07
互联网家装 到底能解决啥? 2016-06-04
业主是否该为家装管理费买单? 2016-06-04